浆洗街街道锦里社区开展“螺钿凝彩韵,华光映古今”祖孙课堂活动
2025年08月01日 16:59:5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当贝壳的珠光在祖孙两代人的指尖流转时,一项古老的非遗技艺便有了跨越时光的温度。2025年7月30日,锦里社区联合成都市朗力社工中心在611所离退中心开展的“螺钿凝彩韵,华光映古今”祖孙课堂活动,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在代际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共鸣的桥梁,让“一老一小”在协作中读懂传统,在互动中传递文明。
以技艺为媒:激活代际协作的生命力
活动现场,螺钿画的千年历史在社工的讲解中徐徐展开——从唐代的螺钿紫檀琵琶,到明清的百宝嵌屏风,这项以贝壳珠光诠释东方美学的技艺,本身就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而真正让历史“落地”的,是祖孙携手创作的过程。
离退休老人以岁月沉淀的沉稳,握住孩子的手示范贝壳打磨的力道,指尖的老茧与稚嫩的掌心相触,传递的不仅是技法,更是“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青少年则以天马行空的创意,为传统纹样注入现代巧思,或许是在花鸟图中添上一颗星星,或许是将几何螺钿片拼出机器人轮廓,让古老技艺与青春思维碰撞出惊喜。
这种“老带新、新促老”的协作模式,让技艺传承超越了简单的模仿——老人在孩子的创意中重拾对传统的新鲜感,孩子在老人的讲述中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当一幅幅凝聚着两代人心血的螺钿画完成时,珠光闪烁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代际智慧交融的光芒。
以社区为基:探索文化建设的可持续路径
锦里社区的这堂祖孙课,本质上是一次社区文化生态的重构实践。它跳出了“活动式传承”的局限,通过“一老一小”的参与,将非遗文化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景引入日常生活场景,让社区成为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这样的活动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范本:它既挖掘了离退休群体的文化潜力,让银发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又为青少年搭建了传统文化实践平台,以“浸润式体验”替代“说教式教育”;更通过家庭这一最小社会单元,让文化认同从个人延伸至群体,从社区辐射至社会。
正如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的螺钿作品,每一片贝壳都有其独特的光泽,却因拼接共生而成就整体的璀璨。锦里社区的祖孙课堂证明:当传统技艺遇上代际温情,当社区平台对接家庭需求,文化传承便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能触摸、能参与、能延续的生活方式——这正是社区文化建设最珍贵的价值所在。(成都市朗力社工中心供图)
编辑:郭幸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