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四川环保世纪行③|换个角度看九寨沟!能不让人激动?

2023年10月30日 14:18:35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卢永洪 编辑:徐佳

四川新闻网阿坝10月30日讯(记者 卢永洪 摄影报道)多次去过九寨沟的记者,彼时依然是激动不已。因为,这次的角度不一般。24日午间,从海拔最高3480米处出发,一路继续向北,四川环保世纪行报道组一行,离开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兼程下到海拔1900米,落地今次报道的第三站探访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严格多维

■ 九寨沟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按下景区风光不表,说到保护之严格,九寨沟其实是多维把控的。

资料显示,九寨沟管理局实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世界遗产管理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管理局五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以其奇特的水秀景观和多样的生态环境而著称于世,九寨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如此,九寨沟还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自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物种珍稀性突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奇绝的景观资源和地质构造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旅游美学和科学研究价值。

修复后的火花海

灾后重建,效果斐然。

24日下午,九寨群海,五彩斑斓,鬼斧神工;高山两岸,层林尽染,自然造化,这里岁月静好。天造地设童话世界洗尽铅华,巧夺天工神来之笔点缀其间,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游客如云,一幅活脱脱的人与自然和谐之场景扑面而来。

大浪淘沙,水落石出。

九寨沟是怎样做到的?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又有何过人之处?

职业使然,全新的角度,能不让记者激动?

创新发展

■ 九寨沟灾后重建两翼齐飞

没有先例可循,其抢救修复、生态恢复极具挑战性。

穿梭于游人之间,采访报道组一行从问题出发,直切主题。

震后无绿植的裸岩坡道有吗?在五花海一抬眼,毫无植被的裸岩坡颇为扎眼。怎么办?有治理后的样板。记者看到,在沟内荷叶寨山上裸岩坡披上了“绿装”。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护林防火与自然保护处处长杨小平说:“大家看到的绿色是苔藓,这难在从几百个藓种中选好种。”现在,九寨沟人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选得3种藓种,并取得实验成功。

当年受损决口的火花海可好?看着水平如镜的湖面,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处长王琦表示,难点在如何恢复让生境平衡?借用古时修长城的手法,九寨沟人联合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创制“振冲碎石固基、糯米灰浆筑坝、竹锚加筋护坡、生态材料堵缝、分形景观设计、本土植物绿化”技术体系作业,最终此项目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诺日朗瀑布风采依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树正海和火花海之间,水道的右岸,有一条科普研学之路。

在做过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场景的树正磨坊,九寨沟景区管理局科研处高级经济师王燕道出初衷:“在得天独厚的九寨沟,让娃娃们从小就关注森林、关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这一切,让九寨沟人捧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最佳示范奖”。

采访结束离开后,萦绕在记者脑海中的是:彼时言辞间这些九寨沟人溢于言表的激动、兴奋。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当下,一个两翼齐飞的九寨沟凸显。

记者手记

换个角度看,“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九寨沟,能不让人激动?

九寨沟的成功经验说明,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九寨沟成功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成为传统农牧经济向现代旅游经济的典范代表,或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最直接现实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