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工会采购中码头村产品
2020年,按照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统一部署,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定点帮扶通江县,对口帮扶涪阳镇中码头村。在帮扶过程中,学院探索出校地共建,多专业联动,全产业链的消费帮扶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方联动”机制为中码头村产业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中码头村位于涪阳镇东南部,距涪阳镇7公里,距离通江县城26公里,海拔730-1200米,辖区面积9.6平方公里,有耕地1922亩(水田639亩),人均耕地约为1.6亩,山地面积1647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3387亩,柏、杉、松、杂用材林12413亩,经济林600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440户1214人。2019全面脱贫,2021年纳入乡村振兴重点村。交通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截止2020年,集体经济年产值几乎为零。
合作共建银耳产业园
针对中码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基础薄弱的问题,2020年9月至10月,学院依托2名驻村干部,做了大量调研走访工作。发现中码头村所在涪阳镇历史上就一直是通江县的银耳主要种植区,村里农户也有种植银耳等食用菌的传统,而且中码头村位于通江县的“小通江河流域银耳产业带”规划的核心区。驻村干部很快就有了发展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的想法。经过跟村干部交流、群众沟通、向镇领导汇报,最终,村民、村干部、镇政府统一了思路,明确了中码头村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迈出了产业发展。
针对中码头村集体经济基础差,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学院充分调动资源,引入银耳生产龙头企业、销售网络平台公司共同参与,为了更好的形成合力,学院创新了合作模式,构建了“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帮扶单位+龙头企业+销售网络平台”的“五方联动”机制,为中码头村产业提供可持续的支撑。农户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耳林和土地等资源,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下,按照有机银耳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生产。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相关制度。搞好群众的宣传工作和园区的建设管理工作。通过保底回收、入股分红、二次返利、购买保险等方式鼓励农户加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购买银耳保险,为农户融资提供担保,充分保障农户利益。对口帮扶单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利用自身平台资源,帮助产业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拓展销售渠道。龙头企业帮助建立生产标准与溯源体系,帮助开展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协助打造独立品牌,并将中码头村银耳产业园作为重要的产品基地,解决销售问题。网络平台公司帮助丰富销售模式、扩大销售渠道、提升销售能力。
全产业链的消费帮扶
道路与桥梁系学生完成园区产业路的野外勘测
在帮扶工作中,学院中码头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与各系的专业建设相结合,将中码头村作为实训基地,把一个个问题转化成“真枪实弹”,为中码头村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学院师生提供真实的实训案例和环境,实践出一条“全产业链帮扶”产业帮扶之路。
一是出资金解决实际困难。针对中码头村集体经济资金缺乏的困难,学院4年累计出资38万元,实实在在地帮助中码头村食用菌产业园补强了基础设施。2024年帮助购置冷链车1台,极大的拓展了集体经济的创收渠道。
二是出技术解决规划困难。针对中码头对园区规划思路不清、技术不足的困难,2023年,学院组织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师生,利用校外实习的方式,帮助进行园区产业道路、群众服务中心、烘干房、存储室等等设计。
三是出人员解决宣传困难。针对中码村没有直播宣传的问题,学院组织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学生前往中码头村开展直播工作10余次,对外宣传通江段木银耳的生产工艺、营养价值以及相关文化。
四是出培训开拓眼界思路。针对中码头村干部、群众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的问题。学院先后组织村干部、产业带头外出学习4次,组织相关专家到村开展各种培训9次,慢慢的转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逐渐用现代商业思维引领村产业发展。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提出了新的思路——在涪阳镇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企业,以“中码头”为注册商标,把整个涪阳镇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
五是出手艺提升品牌质量。为了提升村集体产业的市场竞争力,2022年,学院组织艺术设计系专业团队,帮助注册了“中码头村”商标;2023年帮助设计产品logo,产品包装,打造产品IP;2024年,帮助中码头村生产出了“中码头”牌的即食罐装银耳,并向市场投放。
六是出资源拓展销售渠道。为了帮助中码头村集体经济拓展销售渠道,打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学院先后通过工会、食堂采购村集体经济的农产品10万余元;利用高校的平台资源,举办展销会2次;通过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艺术设计系合作企业进行产品推广4次。2025年,学院将开通针对在校师生的预约式农产品销售渠道,并且通过“土味进社区、消费促振兴”系列活动,把中码头村的特色农产品送进成都市的各个社区。
4年以来,“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产品包装打造+销售渠道拓展”的全产业链的消费帮扶体系逐步完善。中码头村集体经济年产值实现了从0到50万的跨越,从2022年开始,连续3年年产值保持在50万元以上。中码头村的集体经济成效获得了巴中市领导的肯定,被省级媒体先后报道7次,五方联动的合作模式在2022年被农民日报报道推广。(张进春)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供图)